福鼎 大山古道

□ 黃寶成

大山古道,分別由管陽古幹道和福建北驛道支路交織組成。大山古道位於福鼎管陽古幹道的中段,地處逶迤連綿的高長山下。南通省垣,北上浙杭,是昔日閩浙兩省重要的物流大動脈;福建北驛道支路起點由點頭、觀洋、烏岩裡、佛塔、後陽、亭邊,到達大山與管陽古幹道連接,也是浙江泰順進入福鼎沿海地區的主要通道。大山地處鼎邑十八都南面,古道崎嶇,四周層巒疊嶂,跬步皆山,行旅艱難。
管陽古幹道由桐山、陳琦嶺、柯嶺、圓盤亭、馬頭崗、外後溪、內後溪、岩皮,進入大山古道,再由唐陽、花亭、金釵溪,至管陽集鎮,然後翻越乍洋嶺,最後抵柘榮縣縣城,全程45公里,其中大山境內古道約6 公里,道寬約1.2米,呈東西走向。古道始建年間無考,據傳福安慈善家陳琦於明代永樂年間流寓桐山期間,在桐山城西後山捨巨資修築道路,即管陽古幹道的起始路段,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好官,就把這段路命名為「陳琦嶺」。由此可知,管陽古幹道修建時間至少在明永樂年間或在明永樂年間之前。
大山與唐陽的交界處現遺存古亭一座,名曰「長樂亭」,作為古道所配套設施,供過往客商休憩,遮風擋雨。據長樂亭碑刻記載:「今吾長洋(唐陽)之東,山高嶺峻,介兩都之間,上通霞安,下達浙平,距桐城三十里。其間四方賓客車馬往來無停止焉」。
大山村做為管陽古幹道上的重要節點,自古以來過往商賈挑夫絡繹不絕。壽寧、柘榮等地與福鼎沿海商貿活動頻繁,特別是柘榮的乍陽以及福鼎的管陽、金溪、唐陽等地山民源源不斷地把山貨挑往桐山沿海一帶交易,然後把南貨帶回。清末民國時期,柘榮、管陽生產的茶葉,經過大山古道挑到桐山,再轉運沙埕碼頭裝貨上船,銷往各地。每次茶葉外運需要許多挑夫,一路逶迤而去蔚為壯觀。

古道上的碇步

大山物產豐富,自古得山水資源之利,有茶竹之饒。村莊一谷中開,翠竹四布,是譽滿鼎邑的「毛竹之鄉」,每到春季,毛筍競相破土,給當地人又帶來創收。昔日,村民為了謀生,其中有年輕力壯的漢子、也有未成年的男子就挑著新鮮竹筍到桐山賣幾塊錢養家餬口,維持生計。管陽、金釵溪等村莊路途比較遙遠,三更半夜起來,穿的破草鞋,挑著貨物,翻山越嶺走20多公里地到桐山出售。他們一路上的艱辛可想而知。
民國時期挑私鹽是當時男丁的一種重要謀生手段,他們或為鹽商挑鹽,或自挑自售,以養活家小。泰順、柘榮的「挑鹽客」,常年奔走在大山古道上,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他們用雙腳在蜿蜒曲折的大山古道上艱難地行走,全憑著體力甚至是以命換鹽。在那個年代,挑鹽是一個凶險與收益並存的行業,食鹽是生活的必需品,每挑一擔鹽回來,會有不少賺頭。1934年,民國政府實行地方聯保制度,在大山村設保,緝查過往私鹽,時有泰順、柘榮等地平民因販賣私鹽被大山聯保緝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山古道上挑鹽客才漸漸沒有了蹤跡。
在大山古道歲月的長河中,其中有這樣一群身影,他們挑著貨擔,如同背負著生活的行囊,沿著大山古道的兩側村莊進發,這就是挑貨郎,當地人呼「糖仔客」。那時,浙閩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平陽縣商業氛圍相對濃厚,有著豐富的小商品資源,而我們福鼎這邊多為山區,交通不便,商業相對滯後。為此,平陽縣的貨郎們就開啟了前往福鼎的挑貨擔之旅。挑貨郎幾乎每天奔波在古道上,他們像是不知疲倦的行者,在大山各個鄉村之間穿梭。貨擔裡,有絲線團、繡花針、梳子等,還有特大的麥芽糖,散發著誘人的香甜。挑貨郎時常投宿大山村民的簡陋木房,在附近的唐陽、亭邊、後溪等村落輾轉數月,有的貨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家一趟。如今,貨郎挑著貨擔走古道的時代已經遠去,現代化的交通和商業發展,讓這樣的場景成為了歷史,再也聽不到古道上傳來「咚咚咚」的聲音。

古道上的古民居

清宣統三年(1911),福建全省驛站全部裁撤,業務歸郵政機構辦理。是年,福鼎至省內郵路仍保持原來福安至福鼎95公里,每五日經大山古道一次。民國三年(1914),福鼎縣開始設置郵政機構,同年開闢福鼎三條縣際郵路,其中福鼎至柘榮線是三條重要的縣際郵路之一,這條郵路設郵差一人,每隔二至四日往返大山古道接送信件、包裹一次,風雨無阻。當時雖然沿途治安不靖,但對郵差的人身及郵件安全,卻沒有發過意外。原因:其一,當時郵差每人都發有一件草綠色的制服,背後均印有黃色的「郵政」兩字,資為識別。郵件也是專制的郵袋包裝,沿途目標極為顯眼。其二,當時郵政主權歸英國人掌握,怕引起外交事端。民國5年(1916),福安至福鼎郵差班期由原五日一次,改為隔日班。1949年,福鼎至外地的省內、省際郵路有福鼎至福安,逐日班(步班)4人輪流跑運。1951年,福鼎為三等郵政局,負責兩條郵線,其中一條是福鼎經大山古道至柘榮。1956年1月1日,福分公路通車後,福安至福鼎開闢委辦汽車郵路,撤銷步班郵路。
大山古道曾經不僅是福鼎重要的郵路之一,也是福鼎學子昔日的求學之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鼎邑學子往福安省立師範學校(地址在福安穆陽)求學,大山古道作為西向通道,是當年鼎邑學子往返的必經之路。桐山至福安古道一路上都要翻山越嶺,耗時需2至3天。他們背負行囊,手拄竹杖,結伴而行,忍受著長途跋涉的艱辛。

長樂亭

民國三十年(1941)年,福安專署何震專員帶隨眾乘八抬大轎經大山古道來福鼎審理管陽糧案。至今流傳在管陽古幹道兩側民眾中一首民歌:「幸得何清官,愛民度量寬,赦民無罪過,保得生命存;專員與貪官,根本不一般,一是天上佛,一是地上狼,保佑佛長壽,希望狼早亡。」
古道滄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山古道給沿途村民帶來了繁榮與便利,但流寇土匪也時常趁機在古道上打家劫舍,擾亂村莊的安寧。據章峰《李氏族譜》記載,在1004年,閩西汀州(今長汀)胡景魁為首的一股盜賊,就是從這條大山古道流竄至章峰燒殺擄掠,一百多男女遭到殺戮。清咸豐十一年(1861),浙江金錢會首領趙構率領農民起義軍萬人攻破溫州,福鼎許撲、朱玉奇等策動群眾紛紛響應。金錢會隊伍越過分水關,取道管陽古幹道,經過大山古道進入管陽的寥山、廣化、西陽一帶,準備起事。民國《福鼎縣志》記載:「朱位載,字乾峰,金釵溪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平陽金錢匪亂,其黨羽數十人潛伏廣化、寥山等鄉,欲乘機竊發。時載任聯董職,星夜馳赴縣轅,請兵帶還。復率其子武生德魁、聯魁、功超,孫亦澯及鄉勇前往,搗其剿穴,殲其醜類,地方賴以安謐」。
據民國《福鼎縣志》記載:「(民國)十五年(1926)十二月,國民革命軍入閩。督辦周蔭人潛率所部潰兵數萬奔浙,一由福安過管陽,一由霞浦過白琳店頭。沿途肆掠,聲勢洶洶,兩路俱集中縣治十餘日始去。學校民房均被佔駐,索費拿夫急於星火」。古語云:「兵過籬破。」當時周蔭人敗兵過境大山古道,沿途肆掠,索餉拉夫,聲勢洶洶,大山村民當時驚恐萬狀,紛紛避往高長山密林深處,嚴重影響大山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長樂亭碑刻

民國十九年(1930)9月,泰順縣匪首曾邇之派匪徒在大山、南溪、茭陽一帶坐索餉糈。這些土匪心狠手辣,殺人如麻,要是哪家沒有按時上交餉糧,就有被殺頭的危險,逼得許多村民背井離鄉,四處避難。據民國《福鼎縣志》記載:「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浙江泰順匪首曾邇之聚眾數百,分遣其黨來擾吾邑。十八都南溪、茭陽、大山等鄉坐索餉糈,旋來旋去。十月間,又欲悉眾來攻縣治,人民聞訊,遷徙恐後。幸浙江省防軍到泰攻擊,匪始竄去。」
民國二十三年(1934),泰順縣有個木偶戲藝人曾關毅暗中聯絡溪底村賴時飽、拓坑下塾師林微卿等秘密組織青幫會,嘯聚二三百人。青幫會以泰順月湖洋水尾宮為大本營,豎立紅旗,任林微卿為軍師,賴時飽為隊長,洪儒擇為衛隊長,在閩浙交界的鼎泰兩縣山區敲詐勒索,派餉索款。地處閩浙古道的大山村首當其衝,青幫會經常進入大山村,向村民索要餉銀,強姦婦女,無惡不作,直至1936年青幫會被消滅。
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管陽楮頭人馬阿古去福鼎桐山街道辦完事返回楮頭途中,見太陽日薄西山,於是便下榻後溪村客棧。不久後面來了一位西陽人老吳,見馬阿古端坐在客棧前休息,便要他結伴而行,於是他取消了住宿,倆人便結伴摸黑上路。大概行至大山古道長樂亭下首,突然有個紅軍模樣的人從山上衝下來朝他們開槍,馬阿古與西陽人老吳倆雙雙應聲倒下。這便是轟動一時且懸而未決的大山命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位在押前國民黨福鼎縣政府要員說出這次命案的前因後果。死者老吳生前系某紅軍游擊隊隊員,因殺死福鼎縣國民黨政府某要員的親屬,這位要員為了伺機替親屬報仇,探得老吳這天從桐山返回西陽。根據老吳行程大概幾點到達長樂亭附近,他便安排人員化裝成紅軍潛伏在長樂亭下首的山上,見老吳一出現馬上一槍斃命,同時想把命案嫁禍給紅軍。可憐的馬阿古本該不會死,但他也成了老吳的陪葬品。
民國三十八年(1949)端午節,據說是國民黨黃伯韜部隊敗北率殘部撤往福建,準備固守廈門、金門等沿海據點,由浙江往廈門方向逃竄,途經大山古道,隊伍走了三天三夜,一路搶劫勒索,強拉民夫,給沿途百姓帶來災難。緊接在後面追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扛著步槍或機關鎗,也有騎馬、騎騾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受到沿線人民的熱烈歡迎。
當年為了滿足遠道過往客商在大山村投宿歇腳,大山半嶺壠幾家客棧應運而生,如李良汀、邱玉珍、李良灶等客棧的經營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1955年福分公路開通後,大山古道從此再無遠道過客。曾經大山遺存的古道客棧等,於2015年大山新村建設時被拆除,但村裡依然光潔珵亮的石子路,見證著它曾經的過去。

 

美中貿易緊張未解 學者對川習會前景看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