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瑞華/綜合報導】在川習會前,美國貿易代表署25日宣布,針對中國政府是否履行2020年川普1.0時期簽署的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正式展開新一輪調查。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現為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卜睿哲表示,美中經濟關係持續惡化,不利營造具建設性的會晤氛圍。
對於川習會可能的結果,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分析,達成大交易(grand bargain)的機會微乎其微,美中在大多數議題上的立場差距極大,但仍有可能出現一些小規模協議。例如,美中雙方可能同意凍結自9月馬德里會談以來所採取的行動,可能包括港口費上調及中方擴大稀土出口許可要求等措施。
她認為,如果中國同意採取大規模行動打擊向墨西哥出口被用來製造類鴉片藥物芬太尼化學前體的中國企業,美國也許會願意凍結或取消因芬太尼而對中國加徵的20%關稅。
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的韋德寧(Dennis Wilder)24日則在一場線上座談表示,他對這次川習會抱持樂觀態度,認為雙方會做出一些「戰術性決定」。
現為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學者的韋德寧預期,川普不會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而中方也會稍微退讓,不再堅持嚴格限制稀土出口的立場。
川普先前表示,他期待在會談期間能解決關於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持續爭端,並贏得北京恢復向美國採購黃豆的承諾。
中國日前宣布對稀土出口實施大範圍限制後,川普隨即揚言,自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0%的新關稅。中國為全球主要的稀土生產國,而稀土則是汽車、電子、國防等產業製造關鍵磁鐵的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