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楊柳青 以厚重歷史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自古以來京杭大運河猶如一條流通的綵帶,串聯沿岸各地的物資和文化。千年古鎮楊柳青因為這條綵帶得以孕育和成長。楊柳青誕生於大運河、子牙河二水之間,因水而興,因水而盛。
在歷史上,素有「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之說。古為禹貢冀州,春秋為幽燕之地,五代歸遼,北宋屬青州。景德至元豐年間(1004-1085),黃河潰口至境北形成「三角澱」(稱東澱),境內河道湖泊於此匯流東下,得名「流口」。宋將楊延昭沿界河(今大清河)建立「河濼防線」,遍植蒔柳,始稱「柳口」。金貞祐二年(1214)置「柳口鎮」,為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楊柳青,現為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


楊柳青曾是京杭大運河連接南北東西的首要漕運樞紐碼頭和物資、人文交流集散地,鎮中店舖鱗次櫛比,商賈如雲,鎮外帆檣林立,景色秀美,被譽為「北國江南」「沽上揚州」。元代揭奚斯曾賦詩《楊柳青謠》:「楊柳清清河水黃,河流兩岸葦籬長」。明代吳承恩也寫下了《泊楊柳青》:「村旗誇酒蓮花白,津鼓開帆楊柳青。壯歲驚心頻客路,故鄉回首幾長亭」的詩句。

厚植文化底蘊,著力凝聚千年古鎮的文化魅力
在楊柳青近千年的歷史長捲上,運河文化、大院文化、年畫文化、趕大營文化相映生輝。
年畫文化:楊柳青的千年文明孕育了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楊柳青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楊柳青木版年畫起於宋代、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曾出現「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興旺景象。楊柳青年畫,歷史悠久、體裁豐富、題材廣泛、構圖飽滿、寓意吉祥、藝術特色鮮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柳青木版年畫的製作過程分為勾、刻、印、繪、裱五大工序,採用木版套印與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刻工精麗、繪製細膩、色彩絢美、形象生動,楊柳青木版年畫基本分為娃娃類、仕女類、神仙類、勞作類和戲出類,幾百年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其中代表作《蓮年有餘》更是為大家所熟知。


大院文化:楊柳青因漕運發達,曾商舖林立、富賈雲集,形成了獨特的大院文化。運河沿岸以「華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趕大營第一家」安家大院等為代表的眾多大院形成了中國北方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落。石家大院原為清末津門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宅名「尊美堂」,世人俗稱「石家大院」。始建於1875年,是一座已有140年歷史的大型清代民宅,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宅,佔地面積7500平米,建築面積2900餘平米。整個建築群包含18個院落,典型的四合連套、院中有院、軸線明確、氣派宏大。其磚木石雕精美傳神、寓意吉祥,而大院中的戲樓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封閉式民宅戲樓,有「天津第一家」、「華北第一宅」之稱。


安家大院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已有150多年歷史,陳列明清及民國傢俱精品數百件,走進其中可以讀到明清傢俱向民國傢俱的演變過程,讀到民國傢俱逐漸歐化洋化的節點,院內還有安文忠本人親手種植的紫籐,有天津最大的比利時進口的玻璃磚鏡子,以及旗袍、墨水缸、煤油燈的專題收藏展示。安家大院作為一座私人藏品的博物館,見證了我國從清末至民國歷史的變遷和人們心態的轉變。
「趕大營」文化:在中國歷史長卷中還有楊柳青人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就是「趕大營」。清朝光緒年間,楊柳青人跟隨左宗棠西征軍隊販賣後勤物資,從渤海之濱到天山大漠,比闖關東更難、比走西口更險。當年「三千貨郎滿天山」,如今近50萬楊柳青人後裔遍佈天山南北。「趕大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自發而又成功的移民,勤勞勇敢的楊柳青人用生命書寫了津商歷史,使天津楊柳青人成為了新疆商業舞台上第一大商幫,開闢了聯結新疆與京津的「絲綢之路」,成就了中國近代商貿史上的奇跡。


此外,楊柳青也是民俗文化的聚集地,楊柳青風箏、剪紙、磚雕、石刻、彩塑、花會等民俗文化藝術也燦然可觀,是中國民間藝術瑰寶。楊柳青剪紙藝術從清朝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楊柳青剪紙題材十分廣泛,受楊柳青年畫的影響,造型優美、刻制細膩、線條流暢,玲瓏剔透,秀美可觀,主要有窗花、刺繡花樣子、喜花、弔錢等四大類。每逢春節到來,楊柳青鎮上無論大街上的商舖,還是小巷居民,老百姓都喜歡把五顏六色的剪紙貼上門窗,以示慶祝。如果牆上掛著的是楊柳青年畫,那麼窗戶上一定是陪襯它的楊柳青剪紙。不僅是楊柳青鎮,隨著天津河運、海運史的發展,只要是天津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貼剪紙的風俗。
楊柳青風箏因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精湛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而備受矚目,其特點在於造型優美、色彩鮮艷、繪製細膩。傳統的楊柳青風箏以竹子為骨架,採用宣紙或絹布為材料,經過選材、削竹、烘烤、糊紙、繪畫等十幾道工序製作而成。其造型多以鳥類、昆蟲、魚類等自然生物為靈感來源,如「蝴蝶」、「蜈蚣」、「龍形」等,每一種造型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和象徵意義。楊柳青風箏採用傳統的中國畫技法,注重線條的流暢和色彩的搭配。畫面內容多以花卉、山水、人物等為主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推進文旅融合,著力提升千年古鎮的發展動力
近年來,楊柳青鎮以文化旅遊產業為發展重點,保護、挖掘、傳承歷史文化,建設兼具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氣息的活力創新文旅之鎮、生態宜居幸福之鎮、傳承融合魅力之鎮,打造京津冀乃至中國一流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如今,徜徉楊柳青古鎮景區,建築精美,雕樑畫棟,鎮內畫莊林立,字號滿街。古鎮景區依托如意大街、民俗文化館、意合堂會、石院戲樓等資源試點打造夜間休閒文藝演出和沉浸式劇目演出,不斷豐富景區業態,打造楊柳青古鎮文旅消費集聚區。楊柳青鎮依托遺存的北方大院文化,按照原有建築風貌,修繕和建設了院落式民俗文化街——如意大街。如意大街佔地60畝,由3條主街、13個胡同和60間四合院落組成,開街以來匯聚年畫展賣、民俗體驗、古玩收藏、宅院酒店等多種業態,逐步成為了楊柳青新的文化標籤和旅遊名片。


在古鎮景區裡,民俗體驗也是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2018年建成的楊柳青民俗文化館收集了大量豐富的史料,將百姓世俗生活的點點滴滴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既是古鎮歷史面貌的完美呈現,也是北方民俗文化的縮影。民俗文化館以「歷史·民藝·傳承」為主題,以楊柳青木版年畫內容為主線,打造了「運河通航——年畫起源柳口」、「鄉澱富足——年畫祈福民生」、「商業發達——年畫描繪繁榮」、「趕大營商——絲路百藝進疆」、「戲曲鄉音——古鎮民情百態」、「非遺傳承——魅力無窮」六大展區。館內陳列著楊柳青年畫、民俗老物件、老照片、老擺件等千餘件,步入式復原場景再現舊時楊柳青古鎮的繁榮景象、市井生活。同時運用多媒體數字影像打造技術超前的展館互動體驗項目,將楊柳青民俗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在「DIY空間手工藝體驗」區,設置有年畫、風箏、軟陶等體驗製作,參與性互動性強,活化了楊柳青特色文化產業,寓教於樂中加強了楊柳青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遊客提供輕鬆愉悅的體驗氛圍。


春節期間,不少遊客舉家出門到楊柳青古鎮尋找傳統年味兒。每年春節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數百盞主題花燈,數百場秧歌花會,吸引著數十萬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楊柳青春節、元宵節期間的傳統燈展,已成功舉辦27屆,享譽全國,成為一道靚麗的文旅項目名片,吸引了很多遊客到楊柳青過「地道的中國年」。楊柳青燈展可謂充分展示了北方的豪爽和魅力,讓古鎮充滿了年味兒。2024年春節,楊柳青古鎮景區人流如織、熱鬧非凡。今年的楊柳青燈展是以「運河千古情,夢幻元寶島」為主題,依托楊柳青的文化特色、歷史底蘊,把傳統文化和科技創新相結合,增加了互動體驗、特色小吃、舞台演藝等內容,讓遊客深度體驗這裡的民俗文化。
楊柳青鎮在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打造特色旅遊產業的同時,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契機,不斷推動農文旅產業發展,持續推進樹蛙部落萱草花園理想村建設運營,傾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特色民居,提升白灘寺、大柳灘等村莊風貌,擴大楊柳青莊園、楊柳青園藝科技博覽園的帶動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村莊。大力開發花果採摘、古鎮鄉村、家庭度假等鄉村旅遊產品,串聯生態休閒、觀光旅遊產業鏈條。


白灘寺村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楊柳青鎮北生態區的重要點位,地處「京津冀」1小時都市圈,子牙河、中亭河、衛河三河交匯於此,村內水系發達,河灘、林木、綠植等生態資源豐厚,村域範圍內有楊柳青園藝科技博覽園、高爾夫球場、楊柳青造船廠等休閒旅遊資源,村莊秉承北方民俗文化特色,民風淳樸、生態宜居。白灘寺村緊緊抓住農文旅發展契機,把打造特色休閒文旅產業作為支撐,強化創新引領,聚集資源要素,形成以「傳統研學+農事體驗+農家樂」為重點的村莊文旅產業體系。依托村內古跡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運河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傳統文化研學基地,推出陶藝、蠟染、活字印刷等研學項目,以及成人禮、孝道禮等禮儀教學。實施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集配、研學基地建設、特色品牌打造、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等5大項目,依托楊柳青鎮園藝科技博覽園內的種植園,以設施葡萄、獼猴桃、櫻桃、食用菌為主要栽培品種,開發親子娛樂、科普教育等項目,打造將生產、採摘、科普、培訓等功能融為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項目,形成村域內「參觀+研學+採摘+休閒」為一體的農耕體驗旅遊精品線路。
楊柳青鎮還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打造集居家住宿、餐飲、會議、娛樂、購物、垂釣、旅遊為一體的大型休閒、度假的旅遊景區。在白灘寺村北側,有一處保留著鄉土氣息的天然大氧吧——楊柳青莊園,整個莊園佔地800畝,綠地佔有率達90%以上,這裡綠樹如茵,每年春秋旅遊盛季都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玩。遊客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還可以體驗到各種驚險刺激的娛樂設施,槍林彈雨、遊船、古宅驚魂、迷宮、XD狂野過山車、密室逃脫、旅遊馬車。遊客們也可以居住在紅門青瓦的落地院居,彷彿穿梭時光遂道,置身於清明古韻詩畫之中,感受傳統文化與自然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