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再奪台灣永續績優醫院獎

【記者李瑞華/綜合報導】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的「2025 台灣健康永續獎」於11月26日在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花蓮慈濟醫院在44家報名醫院中脫穎而出,再度榮獲「台灣永續績優醫院獎」;首本《永續報告書》也獲得「永續報告獎銅級」殊榮,由花蓮慈院吳彬安副院長代表受獎。
在永續減碳路徑上,花蓮慈院多年來積極推動綠色醫療,以「建築設計」、「設備升級」、「智慧監控」、「低碳飲食」四大行動為核心,將節能減碳融入院區日常管理。院內也導入 AI 智慧監控系統,精準控管溫度與空氣品質;同時汰換高耗能設備並參與虛擬電廠計畫,年度節能量超過139萬度電、節能率達 23.5%,有效減少碳排放。另推廣低碳素食,三年累計逾144 萬人次用餐,每月可減少約766公斤CO₂e,相當於25,533 棵樹的年吸碳量,從日常落實健康與減碳。


吳彬安副院長表示,繼去年通過第一次溫室氣體盤查認證後,今年新增三項範疇三盤查項目,進一步將上游段碳排放納入計算,並於今年9月順利通過第二次溫室氣體盤查認證。
智慧科技應用也拓展到臨床醫療,包括可提供線上病歷申請、看診查詢……等服務的「慈濟智能健康管家 APP」;導入生成式 AI 與太魯閣族語語音模型的「i 菩提護理 AI 助手」;並承接全台首度電子處方箋試辦計畫,可減少每年逾 71 萬張紙張、節省約 2,203 公噸 CO₂e 的碳排放。智慧化措施對醫療團隊、病人及照顧家屬都大有幫助,讓偏鄉民眾享有與北部、西部同等,甚至更便利的就醫體驗。
面對地震頻仍的花東地區,花蓮慈院依災害管理四階段,每年制訂危機管理與緊急應變計畫,進行風險辨識與評估,以地理特性、發生率與韌性計算脆弱度(HVA),推動減災與預防準備作業。透過複合式災害演練提前佈局,強化整體應變能量,保障院內人員與病患安全;並針對不同時期興建的建物採用抗震設計,確保重大災害發生時能維持醫療不中斷、降低二次傷害。同時與花蓮縣政府成立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提高區域應變能量,並在病房導入 AIoT 智慧防減災系統。


花蓮慈濟醫院深耕東部40年,肩負急重難症救治與縮短城鄉醫療差距的使命。面對醫院高耗能、高碳排的特性,自2023年起積極籌備永續推動事項,成立專責「永續發展辦公室」,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為永續核心,並專注4大面向與17項議題,並依據 AA1000 標準盤點 10 類利害關係人,了解各利害關係人關切的永續議題,逐一回應,以建立長遠且可信賴的互動模式。
「打造幸福友善的職場,才能孕育健康員工。」花蓮慈院致力營造多元與支持性的職場文化,包含不分職類都能享有免費高科技健檢的福利,深獲同仁肯定,並推動「黃金人口計畫」,促進青銀共融與經驗傳承,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有84位具有不同專長的同仁回聘,繼續發揮長才;並透過公費培育與外籍醫務人員聘僱,穩定強化偏鄉醫療能量,使護理類離職率下降 5.71%。另承接衛福部中央健保署 IDS 計畫後,持續推展「全人醫療整合計畫」,建構五全照護模式,再整合應用AI 與大數據資料庫,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吳彬安副院長表示,再度獲得「台灣永續績優醫院獎」,並同時獲得「永續報告獎銅級」肯定,是全院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對花東居民的承諾。未來醫院將以「健康台灣、深耕花東、醫療永續、健康韌性」為願景,與花東鄉親一起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呂秀蓮籲民進黨兩岸政策不能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