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盧世光/綜合報導】大罷免大失敗,罷團相互打氣希望在8月23日第二波7名藍委罷免投票繼續努力。但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臉書發文斷言不必再寄望8月23日會出現奇蹟,結果一樣會是7:0。游盈隆27日還進一步分析,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馬可仕.奧里略(Marcus Aurelius)在其[沉思錄]一書中說:對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趨之若鶩就是瘋狂,大罷免正好提供了一個範例。
游盈隆表示,為什麼說大罷免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因為連少數一、二個藍委都罷免不了,憑甚麼想一舉罷免41個、31個或24個?如果這不是瘋狂,那什麼是瘋狂?
他進一步解釋大罷免為何大失敗?問題出在基本面。最重要因素有三:第一、台灣主流民意強烈反對大罷免行動,所形成的全國或罷區的政治意見氣候,明顯不利大罷免,是客觀的事實。
第二,中心訴求不靈:過去七個月,罷團提出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罷免藍委理由,但歸納起來有三個中心訴求:一、毀憲亂政;二、反共護台;三、對台灣未來的憂慮(簡稱亡國感)。
游盈隆指出,台灣民意基金會七月民調,針對這三個中心訴求做了全國性調查,並得到以下發現: 在毀憲亂政方面,四成一基本上同意[國民黨籍立委所作所為大都是毀憲亂政,所以應該被罷免],四成九不同意;在反共護台方面,三成六基本上相信大罷免有助於[反共護台]意識的提升,五成三不認為;在亡國感方面,三成八基本上對[大罷免是攸關台灣未來的存亡之戰]的說法有同感,五成四沒有同感。
簡單的說,罷團的三大中心訴求都沒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如果進一步只從罷區看則顯示,支持比例更低,不支持比例更高。一言以蔽之,罷團推動大罷免的中心訴求只獲得少數人的共鳴,不足以成氣候。
他進一步解釋,反共護台雖然是台灣人的高度共識,但明顯過半數的人不認為大罷免有助於提升反共護台意識。也就是說,在大多數台灣人眼中,反共護台的目的神聖,並不能正當化大罷免手段的不當。因此,以大罷免失敗推論出反共護台或抗中保台訴求不再得民心,是明顯錯誤的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