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幫寧/綜合報導】中科院自主研發「隼二反裝甲火箭彈」,將穿甲能力提升至50公分(RHA)以上,預計民國114年底完成研發任務,並配合國軍急需執行量產。中科院表示,近年面對中共新一代武器系統及不對稱作戰需求,原紅隼火箭彈已無法全面滿足作戰任務,因此開啟研發「隼二」反裝甲火箭彈,除穿甲能力已提升至50公分(RHA)以上外,並將「室內射擊(CS)」、「預測瞄準線(PLOS)」及「減重」等關鍵設計納為「隼二」的研發標的。
中科院說明,紅隼二型發射器重量已從7.6公斤優化減重至4公斤以下,並已完成筒彈結合耐受度測試,符合規範;另「預測瞄準線」部分,中科院使用前置刻劃進行敵目標速度預測,目前已完成機械式PLOS刻劃驗證,並同步與業界共同合作開發,將機械式提升為電子式,以達成單兵對移動目標精準鎖定射擊功能。
至於國軍城鎮戰所需的「室內射擊」,中科院指出,已完成規劃設計,於原發射器後方加裝衝擊抑制機構模組,降低筒後火焰、衝擊溫度、壓力,目前依美軍技令進行測試中。
中科院強調,「隼二」反裝甲火箭彈由中科院採自主研發,依規劃排程可於114年底完成研發任務,並配合國軍急需執行量產。
針對近期媒體報導,紅隼火箭彈穿甲能力與性價比不足等疑慮,中科院說明,已驗證紅隼火箭彈穿甲深度可達33公分(RHA),具有測試報告、相片及全程錄影可資佐證。
中科院表示,陸軍112年曾洽美方詢問新型66公厘火箭彈(M72A8式),其穿甲深度僅30公分(RHA),與紅隼火箭彈相當,惟單價達新台幣34萬餘元,售價遠高於紅隼火箭彈(約3.5倍),相較之下,紅隼火箭彈穿甲性能與價格仍具有競爭優勢。
中科院說明,紅隼火箭彈自104年起製繳陸軍、海軍陸戰隊及憲兵指揮部等單位,迄今服役近10年,截至目前已射擊1000多枚火箭彈,均可精準命中目標,可靠度達99.8%,逐步取代已服役逾40年的「66公厘火箭彈」,期建立單兵反裝甲火箭彈的自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