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因離岸風電擱淺? 風能產業委員會表示與事實不符
【記者詹姆士熊/台中報導】針對日前有報導離岸風電造成越來越多鯨豚擱淺風場密集的中部地區,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風能產業委員會特別發出聲明,表示與事實不符,且鯨豚擱淺難以歸因離岸風電。
SEMI風能產業委員會指出,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及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N)所公布之2022年擱淺報告,鯨豚擱淺數量:從無風場施工的2018年,2019年後風場陸續施工,至2022年無顯著變化,甚至近年通報數略降;離岸風場主要分布在雲林縣、彰化縣和苗栗縣都非主要擱淺地點;在風場施工最密集的6、7、8、9月反而是鯨豚擱淺最少的季節,難以證明離岸風電施工造成影響;主要擱淺原因為呼吸系統問題,也難以歸因風場打樁導致聽力受損而擱淺。
SEMI 風能產業委員會並表示,鯨豚保育議題須將氣候變遷及海洋垃圾、漁業作業等人類海洋活動一起綜合考量,而非僅視離岸風電開發為唯一變項。而台灣的通報機制漸趨成熟,有助於掌握更多鯨豚擱淺狀況,也是影響擱淺紀錄變化的原因。
風力產業持續引進生態保育科技及工法
SEMI 風能產業委員會強調,台灣離岸風場各業者施工中皆須遵守其環評承諾,並積極投入生態保護的技術和工法。如打樁時採用「緩啟動」做法,透過打樁能量先弱而強,以提醒海洋哺乳類生物不要靠近;也會配置鯨豚觀察員在鯨豚觀察船或在打樁工作船上,透過目視及水下聲納,360度監測有無鯨豚靠近。如果發現鯨豚的身影,就會在安全的前提下,暫停打樁作業。
同時,在打樁時,業界已普遍使用雙層氣泡帷幕來阻隔噪音,並監測噪音值,難以產生所謂噪音傳至十公里外的狀況。近期更有業者將引進無打樁噪音的負壓沉箱水下基礎,離岸風電的生態保育科技持續在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