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達問政積極超越議員極限

【記者蔡智銘/專訪】台中市議員黃守達上任兩年多來,勤走基層,儘管是第一次當議員,但他對地方事務早已相當熟悉,舉凡路平、管線、紅綠燈、電線桿等等生活周遭觸及之物,都在他平常為民服務的範疇裡。「這些在旁人眼中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往往都是市民生活中的大事」黃守達有感而發地說。因此像是常見的電箱遷移,或是交通標線的劃設等,他都會盡可能的在合理範圍內來協助,讓市民幸福感更加提升。

黃守達私底下是個愛護小動物的暖男。

「這些看似簡單的事,背後其實都需要許多溝通與長時間的協調才能促成。」黃守達說。他舉去年剛完成的美村路一段長春街口的電線桿下地工程為例,由於電線桿往往會有其它單位纜線附掛,需要溝通協調促請路燈、電信、有線電視台等單位遷移纜線,歷經百般波折,才能完成該次下地工程,也才有機會同時完成了長春街監視器的設置。黃守達說,雖然這些生活週圍的事務,都非一般所指的「重大建設」,但也正因為這些事小,處理起來要更加細膩,更要從市民的角度出發。

黃守達說,遷移電線桿看似小事,卻是民眾生活上的大事。

此外,社會關懷也是黃守達相當重視的一環,他指出,政府與社會各界其實有許多協助長者或弱勢族群的管道和機會,更加貼近基層民眾的民代就需要扮演著居中連結、提供諮詢、溝通、轉譯需求的角色,讓民眾能得到最迅速與正確的資癖,因此,黃守達除了經常協助民眾與社會局、區公所、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學校等公務機關溝通與反映需求外,也積極與社區、民間社團連結,爭取並協助資源轉介給有需要的民眾,讓每一個有需要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照護。

黃守達和里長蕭行凱、張智權是「好麻吉」,一起為民服務。

畢業於台大法律系、台大法研所的黃守達,法律專業形象深植人心,讓他的法律服務案件佔了整體服務案件比例的三成之多。黃守達說,法律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但民眾往往因為不了解,碰到法律爭議時容易驚慌失措,消極處理下,反而可能讓事情越來越糟。

因此黃守達上任後邀集許多從業中的律師好友組成律師團,每周固定在服務處為民眾解答法律方面的疑惑,讓民眾遭遇法律爭議時能有初步的方向,妥善面對問題,獲得許多好評,預約諮詢的民眾越來越多。

在議會問政方面,黃守達強調,他期許自己能在提出質詢的同時,也盡可能提出解決或對應之道,他認為,監督市政不單單是只是在點出問題、要求市府想辦法改善如此單向而已。他還要能透過質詢,爭取更多對台中這座城市有益的政策或措施。

以去年三月正式上路的「台中市街道犬貓遺體處理作業流程」為例,就是黃守達在議會質詢時向市長爭取而來,讓台中往「動物友善城市」更前進一步;還有外送行業興起,衍生許多交通問題,黃守達也建議試辦「外送臨停車格」緩解外送機車臨停亂象,目前台中市已有三處以上的外送取餐熱點在試行;上個會期,他則是向衛生局爭取了在衛生所建置「身體組成分析儀」讓市民可以透過儀器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也能吸引年輕人更親近地方公衛場所。

從選舉時的「老人、老屋、老故事」,到選後強調的「文化經濟、在地永續」都充分顯示黃守達希望用「文化歷史」來活化舊城區的決心。黃守達說,要用「城區小巴」的概念串聯台中州廳、大屯郡役所、清代府儒考棚、演武場、刑務所宿舍群、文學館、美術館、審計新村、草悟道、茄苳王生態公園、第二市場、台中公園等文史據點,把中西區變成城區文史聚落,把文化觀光發展成在地經濟,目前交通部觀光局已核定補助了「臺中時尚城中城線」台灣好行路線,未來如何延伸發展,相當值得期待。

黃守達說:「一個議員能做的事很有限,卻也很無限」。他與民代好友們組成了「二〇四六 台灣」為的是在全國各地推動憲政改革的討論。雖然乍聽之下與市議員的身分無關,但全國之事即是地方之事,透過對於各項議題的關注與討論,捲動更多人一起參與公共事務,對於公共政策的影響力就是源自於此。「只要我們願意討論、開始討論,就能讓台中更好,讓台灣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