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慈濟志工「籬家布衾」計劃關懷宿舍客工

居住在新加坡的宿舍客工群體,在新冠疫情期間,一直是處於病毒高度感染危機的一群,為安住這群宿舍客工的身心,新加坡慈濟志工特別結合企業、藝術組織合作,舉辦「籬家布衾」藝術計劃,收集宿舍客工、本地民眾等的布藝作品,縫製成心靈交流的「家」。

「籬家布衾」藝術計劃是由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分會和叁南瓜(3Pumpkins)主辦,叁南瓜進駐藝術家王文清領導,和馬來亞銀行新加坡有限公司(Maybank Singapore Ltd)共同護持「籬家布衾」藝術計劃。

202007242_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慈青協助籬家布衾_吳佳翰

「籬家布衾」藝術計劃主要是在串聯新加坡不同的群體,其中包括受疫情影響極大的宿舍客工。

叁南瓜進駐藝術家王文清表示,客工朋友為新加坡人建設了一間間的家,但彼此之間卻極少有機會在同個空間共事。

王文清說,「此計劃的藝術成分在於讓客工和本地居民一起交流互動,彼此互相了解。」

oppo_0

為了體現「家」在客工群體、國慶和疫情的多種意涵,王文清決定用55個三角形縫製成「家」的裝置。55所代表的是新加坡的建國週年。客工的布藝作品將會扣掛在三角形的內外側。

「家」的設計參考了印尼爪哇島傳統住屋「Joglo」的結構,其屋頂為倒放米碗的形狀。此屋頂主要由王文清製作,四面牆則是由碎布並成的百家被,由志工縫製。屋頂和牆壁透過針線和藤條結合,掛在天花板的橫梁。

「家」的意涵多元,可以是國家,是家鄉,也是隔離期間所身處的家。客工的作品貼在志工的作品,象徵本地居民和客工為新加坡的共同付出。屋內播放客工解釋自身作品的聲音,讓民眾感受到客工的心情。

計劃本身大量採用二手回收物,經志工和客工的巧手「升級再造」,變成得以訴說故事的媒介。這些回收物包括藤和布料,背後都有著一份惜物愛物的慈悲情懷。藤條則是來自另一位藝術家載昆寧(Zai Kuning)的藤船裝置,拆解後捐給王文清作為「家的支撐」。

20200625_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慈青協助籬家布衾_王文清提供

王文清希望透過布料凸顯自身對勞動階級的關注,感謝客工對新加坡的付出。因此,他選用了不同文化脈絡下的代表布料:Lurik、百家被和牛仔褲。

Lurik是爪哇鄉區勞動階級的傳統布料,展現於「家」的屋頂;百家被則是華人社會婦女惜物且勞作的智慧結晶,用於牆壁;牛仔褲則是早期美國勞動者的服飾,是布藝作品的主要布料。

20200619_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準備籬家布衾縫紉包_曾美珍

以縫製百家被為例,每個工序至少需花上十至三十分鐘,如挑選合適的紋飾,裁剪成大小一樣的布塊,拼湊不同紋飾的布塊,縫製布塊,裁剪成三角形,染成藍色,曝曬固色,在三角形邊緣縫製藤條的接口等。

因防疫政策,大部分志工和民眾無法和客工面對面交流與互動。但宿舍客工、家庭主婦、上班族、藝術家和學生卻共同打造了一個「家」。透過有形的展覽媒介,各群體無形間彷彿更加貼近彼此了。